首页 > 最新动态 > 【福利中国】主刀基层医养"痛点"的院士:胡大一
最新动态
【福利中国】主刀基层医养"痛点"的院士:胡大一
2024-11-192
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
(微信号:CASW-CASW)

为您推送国内外养老服务政策资

文章来源:2024年第5期《福利中国》杂志

作 者:邓大洪


他是心血管病救治领域的一座巍峨高山,心系基层百姓健康,永立健康最前沿,倡导“治未病”的急先锋。
他记不清自己有多少个职务和学术头衔,医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控制吸烟协会会长、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全民健康素养巡讲特聘专家、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预防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蓝卡科技首席心脑血管病专家、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副会长……
他也记不清自己获得过多少荣誉奖项,国际医疗服务贡献奖、国家和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吴杨奖、中国医师奖和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最美志愿者、世界卫生组织“控烟贡献奖”、“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
他就是被业界称为“中国冠脉支架之父”的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胡大一教授。“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今年78岁高龄的胡大一教授,依旧老当益壮,又接受了一项新的重大使命——担任“心脑血管重大慢病基层数智化防控项目”总牵头人。他正用毕生的精力,率领着社会组织、学术团体及蓝卡科技企业,以“医疗+互联网AI技术”为武器,向着基层医养“痛点高地”发起冲锋……
泥土地上的"红十字"
胡大一,籍贯河南内黄,1946年7月出生于河南开封。他兄弟四个,两个随父亲姓“李”,两个随母亲姓“胡”。父亲是一位谨守医道、乐于奉献的眼科医生;母亲胡佩兰70岁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妇产科主任岗位退休后,退而不休,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坚持在基层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群众坐诊看病,每周六天,风雨无阻,直到98岁离世,最后的人生留言是“病人看完了,咱们回家吧!”获评“感动中国”2013年度十大人物。
胡大一高考时并没有想报考医学系,在他当时的印象里觉得父母特别繁忙。但囿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他的家庭出身,可选择面比较有限,1965年他以河南高考状元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医疗系。
他入学那年,毛主席在江西发表“六二六”指示提出,中国6亿人口,5亿是农民,农村“一无医二无药”,希望把医疗卫生工作放到农村去,医学院校老师和学生不能只看学历,要到农村去实践,并诙谐地说:“华佗是几年制?李时珍是几年制?”
为响应毛主席号召,北医的许多老师也到山区农村从事医疗工作,胡大一入学的第一堂课就是听老师分享到偏远农村从事医疗工作的经历和体会。在校学习期间,胡大一除了学习课本专业知识外,还经常到农村从事医疗服务工作为农民治病,传授健康卫生常识,学以致用。
他去过河北的宽城、兴隆,走遍了北京密云的每一个公社大队,看到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比如胆道蛔虫病,没有驱虫药;还有倒睫(睫毛倒睫后),刺激眼睛,很痛苦;再就是严重的慢性阻塞肺疾病和哮喘、农村妇女的子宫脱垂、先天性心脏病和风湿心脏病等,当时也没有很好的治疗手段。农村缺医少药的“疼痛”深深刺痛了他年轻的心,“一定要改变这一现状”成了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父母一切为了病人着想的工作态度和不怕吃苦默默奉献的精神,也在每时每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胡大一。比如母亲特别强调医德,她会在家人面前发脾气,但胡大一从来没见过她对患者发脾气;她工作敬业、拼命,有极强的责任心,从不推卸责任。胡大一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一个患者病情很重,很多人不敢接收,母亲毫不犹豫接下了患者并为她做了手术。受父母的影响,他在北京和河北农村从事医疗服务期间,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被传染,全力以赴投入工作中,耐心细致地询问病情、做出诊断开药,不懂的地方就向书本请教、向前辈和老师请教、向同学请教,一丝不苟。这些工作虽然艰苦而繁杂,但他看到病人的病痛得到缓解后,却又有说不出的愉悦。而正是这种艰苦繁杂的医疗工作,使胡大一感受到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并掌握了全科医生的本领。
后来为了落实毛主席的指示,解决农村缺医少药问题,周恩来总理还先后让有关部门组织四支医疗队,统称“北京医疗队”,分别到老少边穷地区进行医疗卫生援助,筛查并治疗疾病、宣传医疗卫生科普常识、培训当地的医务工作者。当时目的地有四个严重缺医少药的地区:一是陕西的延安,二是甘肃的河西走廊,三是西藏的阿里高原地区,四是云南的西双版纳。胡大一先后参加了两支医疗队,一是甘肃的河西走廊,二是西藏的阿里。在河西走廊医疗队,胡大一还是队员;而到了阿里医疗队,他当上了医疗队的大队长。
最让胡大一印象深刻的是到西藏阿里从事医疗援助服务的经历。阿里海拔高,严重缺氧,冬天零下40摄氏度,屋子里没有暖气。这里医疗条件更差,5%的生理盐水和10%的葡萄糖液体都没有储备。胡大一带领的“北京医疗队”到达后,不仅要为当地农民提供医疗服务,还要帮助当地建立药物制剂室,并带去了北京医疗器械厂的两位经验丰富的师傅,对阿里地区首府和7个县的医疗器械进行了全面检修。
不论是甘肃河西走廊,还是西藏阿里,也无论是寒冬酷暑,还是白天黑夜,一个人背上诊箱,摸黑走崎岖山路是“家常便饭”。医疗诊箱上的红十字,在高原的泥土地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像黑夜旷野里闪烁的红红的火苗,它是贫穷山村农民的希望,而今这火苗在他心里仍然通红透亮。
"心脏支架之父"
1985年,39岁的胡大一考取了世界卫生组织和教育部公派留学资格,到美国留学深造。当时,我国心血管医学技术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很多心血管病患者得不到有效的救治。胡大一在美国留学期间,先后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和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进修心脏电生理和介入心脏病学。他珍惜每一分钟,除了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外,还到各大著名心血管病治疗医院访学,回国时为医院带回冠状动脉介入、射频消融和冠 状动脉搭桥等三项国际先进技术,并在我国率先运用射频消融成功根治快速心律失常疾患。与此同时,他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汪丽蕙院长、许玉韵教授的大力支持下,发起并利用“长城会”国际学术交流和医疗新技术培训平台,在我国推广国际先进的心血管治疗技术,并培养了一大批心血管医生,为数以万计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带去福音、解除病痛,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心脏支架之父”。
胡大一教授对心血管病的诊治还作出了以下开拓性的贡献。
一是提出以人为本的诊疗四问模式。导致胸闷胸痛的因素复杂、心血管病有真有假,为确保准确诊断、避免误诊,胡大一大力倡导循证医学,总结出以人为本诊疗四模式,即一问病情、二问心情和睡眠、三问生活工作经历与事件、四问性格。他不仅自己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此诊疗模式为患者诊断,而且还深入多所医学院校讲授“理解医学,学做合格医生”的医学人文课,强调开展有温度的医疗服务,杜绝“排队大半天、看病三两言”的现象。
二是提出心内外科一体化。许多医院心内科、心外科分设为不同科室,给心血管疾病治疗带来许多弊端。他深入调研,大胆探索,先后推动首都医科大学朝阳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南京明基医院、上海同济大学医院组建心内心外一体化的心脏医疗中心,建立以患者利益为中心的讨论会诊和决策机制。
三是开设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和“胸痛中心”。为了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极短的救治黄金时间内得到抢救,他大力组织开展首都急性心肌梗死急救延迟现状与因素调查,提出“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抢救理念,最早在医院开设急性心肌梗死的“绿色通道”和“胸痛中心”。
四是推广“双心”门诊。胡大一教授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无论是假性心血管病患者的治疗,还是真正心血管病人的康复,都需要心理学的介入。为此,他研究提出从单纯生物医学向社会—生物—心理综合医学转变的“双心医学”模式,编写“双心”医学教材,培养“双心医学”人才,推广“双心门诊”。
五是反对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过度支架。胡大一教授心里时时牵挂着患者,牵挂着群众。针对医院开大处方成风和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大量不恰当或者过度使用冠状动脉支架的现象,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过度医疗、过度体检不是为了人民,而是为了人民币!”并提出以下观点:1.走出“三素一汤” (即:滥用抗生素、激素和维生素及大输液)误区;2.不盲目接受起搏治疗;3.早搏(前期收缩)不是器位性病,没有独立的风险;4.遏制过度使用CT;5.多数患者不需用最大剂量他汀;6.稳定的心绞痛不一定要做支架;7.支架不过三,支架多,风险大;8.定期输液稀释血液无效有害。他的这些观点在业界和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由于他对医学的特殊贡献,2005年胡大一教授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是国际科学界公认的权威学术组织所选定的杰出学者,在欧亚大陆享有较高声望。国际欧亚科学院在15个国家建立了科学中心,“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挂靠在中国科学院。 
治未病的"大医"
为了国民整体身体健康,减少患者痛苦和减轻家庭医疗费用的支出负担,他不遗余力地宣传慢病管理重于治疗的道理。为了引起人们对慢病健康管理的重视,古代名医扁鹊与魏文王的对话成为他经常引用的故事。
扁鹊被誉为我国著名的神医,魏文王有一次问扁鹊:“你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答:“长兄最佳,中兄次之,我最差。”
文王再问:“那为什么你最出名呢?”
扁鹊答:“长兄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中兄治病,于病情初起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及本乡里;而我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下针放血、用药救命,都以为我医术高明,因此名气响遍全国。”
重“下医”,轻“中医”和“上医”的现象不只是古代存在,如今这种现象仍然比较严重。针对我国目前重治疗、轻预防、不预防的现象,胡大一教授一边从事临床医学事业,一边利用一切机会和时间不遗余力地投入健康预防科普宣传事业之中。社区、农村、企业、学校、公园,到处留下他宣讲慢病管理知识的身影。一次,他在中山公园举办“健康大课堂”,100多人的讲堂,却来了四五千人,组织者只得把他请进公园的广播室,通过公园的广播为大家播讲,长廊里、树荫下,到处是聚精会神的听众。“管住嘴,迈开腿,饭吃八成饱,日行万步路,戒烟限酒……”他用简便易懂的语言向大家宣传预防慢病的生活习惯。
他借鉴发达国家慢病防治先进成果,结合自己的临床医疗和慢病防治实践经验,提出包含药物、运动、营养、精神心理/睡眠和戒烟限酒的心肺肾预防康复“五大处方”综合模式,将生物医学、运动医学、营养学、心身医学(双心医学)与行为医学深度融合,形成综合全方位的健康与慢病管理方案。倡导开办“专病俱乐部”,培养发现“健康达人”“患者领袖”,实现医患双方主动、有效互动,推动群防群治、共建共享,为探索我国慢病防治体系、提高我国慢病防治水平、增强人民健康素质作出了重要贡献。
非典疫情后,在中国红十字会时任会长彭珮云的支持和鼓励下,胡大一组建了第一支走基层、下农村的“爱心工程”医生志愿者服务队,当时主要是到高原、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去筛查等待救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就近就地帮助这些本来几岁可根治却拖到十多岁变成不治之症的患者及早获得治疗。目前,该志愿队已经发展到600多人。他对医生志愿服务队提出三大任务:一是救治贫困地区的心脏病患者;二是培养基层医生,提高基层医生的服务能力和医疗水平,留下“不走的医疗队”;三是到基层作健康科普的宣传,把慢病管理知识传播到基层、传播到农村,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转移。为了更好地贯彻三大任务,让志愿服务活动做得更好,能持续地发展,他还建立了一个基金会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资金支持。
最近,胡大一还加入莫言与《中国慈善家》、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共同发起的“与莫言同行”计划,举办了“与莫言同行·99公益爱心直播”活动。该直播活动得到广大观众的点赞,成为网络热搜,他在直播活动中提出了“公益从心开始”的公益主张。他与莫言探讨说:“大家现在一窝蜂在做儿童先心病救治,但我觉得心理疾病可能才是困扰青少年群体最为严重的问题”,他在直播中呼吁人们关注儿童青少年情感障碍,以及焦虑、抑郁、自闭症等心理疾病。
主刀基层医养"痛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我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忧国忧民的情怀,这一情怀在胡大一教授身上可以说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今,胡大一教授早已从临床岗位上退下来,但他为基层康养事业的奔走呼吁却一刻也未停歇,随着年龄的增大,其忧国忧民的情怀越发深沉。
目前,我国规划的是三级分诊治疗体制:三级为地市级以上设置三甲医院,治疗大手术和疑难杂症;二级为区县设置二级医院,治疗一般较重的病;一级为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治疗一般的小病及进行慢病管理。但现实情况却事与愿违,人们哪怕是一个小感冒,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病开药,也都喜欢往三甲医院跑,甚至往省级或国家级大医院跑。这就形成了一个现象:大医院人满为患,一号难求,小医院特别是乡镇卫生院、社区和村卫生室门可罗雀;三甲大医院医疗资源被挤兑,而乡镇社区小医院大量医疗资料闲置。看病难、看病贵,是百姓之痛,更是社会和国家的痛点。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比较复杂,但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乡镇社区医疗机构设备差,可选药品少;二是缺乏高水平的医疗团队。人们主观上认为,三甲医院的专家看病水平高、让人放心,即便是小病、慢性病开药也都喜欢找专家。
这一现象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提出分级诊疗的方案,要求做强基层医疗,让小病慢病诊疗留在基层医院。为倡导治未病,疾病早发现、早诊疗,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发布的2024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动健康和人口老龄化科研应对重点专项申报项目,正是为破解这一难点而设立的,胡大一教授成为该项目“心脑血管重大慢病基层数智化防控项目”的设计者和总顾问。
胡大一教授认为,如果遇到疑难杂症或是大手术,确实需要到三甲医院找专家治疗,但如果是中老年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心脑血管慢病,专家不一定比社区全科医生或家庭医生做得更好,因为这些病最为重要的是日常生活调理(危重病人除外)。大医院的专家面对的病人很多,没有时间与病人做深入交谈,往往是化验后,看下报告单,头也不抬地把药开了就完事,而全科家庭医生则有时间对病人的生活起居进行管理指导,长期跟踪,进行医疗健康服务。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社区家庭医生没有健康管理知识和能力,也没有动力做健康管理工作,他们做的就是与三甲医院一样看检测报告开药,但他们水平又不高,患者又不信任他们。
胡大一教授调查发现,“主动健康和人口老龄化科研应对重点专项申报项目”单位之一的蓝卡科技公司,他们与国家卫健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合作共建的“基层医疗智慧服务项目平台”,以及受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委托建设运营的全国“医养融合公共服务资源平台”和受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委托建设运营的全国“适老化全科医学公共服务协作平台”,这些平台利用“互联网+医疗健康+养老服务”模式能成功化解我国健康医疗及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的难题,这个平台服务模式被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称为“蓝卡模式”。

助力蓝卡科技赋能基层医疗
蓝卡科技从“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入手,将医疗健康服务、智慧养老服务进行数智化升级,从而提高医护、护工人员工作效率,解决基层医疗、养老医疗服务能力弱的问题,让养老机构专注于养老服务,基层医疗机构专注于常见病、慢性病管理,上级医院完成疑难重症诊治;借助数智化系统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体系,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机制;利用“蓝卡网”App端、微信小程序移动端、互联网PC端、有线电视TV端、电话呼叫中心等多种方式为居民提供365天24小时服务,同时完成居民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胡大一教授看好蓝卡模式有以下五大原因。
首先,能为基层医务工作者赋能。蓝卡模式通过互联网AI技术为基层医务工作者技术赋能,让他们轻松掌握中老年常见慢病管理方法和技能,遇到疑难杂 症或出现异常情况可随时远程向三甲医院相对应的专科医生咨询请教,简单的可在专家的远程指导下处理,严重的转到三甲医院救治;二是赋予基层医务工作者从事健康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基层医生通过蓝卡科技平台系统可签约多名患者,患者不花钱或花很少的钱就可以得到健康管理指导和专属医疗服务,医护人员在正常工资外还可有健康管理服务费用,如果管得好,这部分收入甚至比工资还要高,基层医生自然有积极性愿意主动为更多慢病患者提供优质健康管理服务。
其次,让慢病患者乐于接受基层家庭医生的服务。由于有蓝卡模式对基层医务工作者的赋能,基层医生既能对慢病患者提供主动热情耐心周到的健康管理服务,又保证了服务质量,再加上基层医生能与三甲医院专科医生经常进行对接咨询,患者担心基层家庭医生水平不高出现误诊的顾虑也可以消除。在家或社区医疗机构接受家庭医生健康指导,不但效果好、方便,而且相对于到大医院看病成本支出更低,他们自然愿意接受基层家庭医生对他们提供健康管理服务。
第三,能让三甲医院机构及医生乐于为基层家庭医生提供服务咨询和会诊。三甲医院的医生提供咨询服务能收取相应的会诊费,他们自然有积极性。同时,遇到疑难病或大病患者自然会到他们所在的医院就医,为医院起到引流的作用,还可有效避免大量慢病患者开药挤占有限的重病救治资源,三甲医院也自然会支持鼓励本院医生为基层医生提供技术支持。
第四,赋予医养结合新内涵,能让中小型养老机构低成本实现超值的医养结合服务。医养结合水平高是养老机构吸引长者入住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往往只有大型的养老机构才有能力在养老机构内建设医院,一般的中小型养老机构是没有能力在养老机构内设置医院的,即使一些大的养老机构在养老机构内设置了医院,养活医院也是很大的负担。而蓝卡模式可让就近社区医院的医生与入住长者签约,对长者的慢性病进行日常管理和急诊救治,同时还能接受三甲医院专家指导,以非常低的成本帮助养老机构实现医养结合服务。
第五,能大幅度减少医保支出,减轻医保压力。慢性病日常生活调理预防只需要很少的成本,比起治疗和抢救费用要少得多,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显示:预防投入与治疗费、抢救费的比例为
1:8.5:100,也就是说,预防多投入1元,治疗可减支8.5元,并节约100元抢救费。因此,蓝卡模式不但能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更为重要的是能大幅度减轻老年人的经济负担和医保负担,因为抢救费用大部分需要医保支付。
为助力蓝卡科技赋能基层医疗事业,胡大一教授在蓝卡科技设立了院士工作站,组织专家团队坐镇蓝卡科技,借用AI互联网技术,赋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医务人员为成千上万患者提供高品质医疗服务。
“时时考虑患者利益,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是胡大一教授一生谨守的原则和追求的目标,蓝卡模式或许正是对这一目标的最好诠释和实现。在胡大一的脑海里有一张现代医疗网络图,三甲医院通过蓝卡AI网络辐射基层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通过蓝卡AI网络辐射学校、企业和每一个家庭。这张蓝卡AI网络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迅速延伸、延伸……蓝卡AI网络图覆盖的地方,“看病难看病贵,以及社区居家和农村养老难”的“红色疼痛区”正在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海的蓝色和春天的绿色。胡大一教授站在大地上望着正在向远处延伸的蓝色和绿色,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来源: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

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
福泽社会,利益民生
期待您的关注与分享
小编提示:如想了解我们更多信息,点击以下链接>_<
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官方网站二维码:
办公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南街48号中彩大厦11层
电   话:010-56176809
邮   编:100054
官方网址:www.caswss.org.cn
微信公众号:CASW-CASW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