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推送国内外养老服务政策资讯
科技赋能养老服务综合监管是解决养老监管“人少事多”矛盾的关键一招。近年来,北京市民政局通过合同网签、“智慧+养老照护”等信息化手段,规范管理各类养老服务经营主体,从源头上规范签约履约行为,防范合同纠纷和违约违规风险,保障服务质量安全,让养老监管更阳光。
“当老人需要入住时,由养老机构在统一的养老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新增签约,在线录入老年人个人信息、机构月收费、入住保证金等合同内容,老人或监护人可在手机上完成身份认证和在线签约。”日前,在西城区白纸坊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养老服务合同网签的过程。
2023年3月,北京市在全国率先推行养老服务合同网签,这是养老服务监管方面的一大亮点。在制式合同中,明确约定了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监管机构的权利义务,限定养老机构收取老年人的预付资金不得超过月总费用的4倍,同时通过增设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保证金专管账户、保证金查询方式等,有效防范大额预付费、非法集资等风险。
刚刚投入运营的东城区和平里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拥有100余张床位,可容纳155位老年人入住。记者看到,床位旁配备了类似于平板电脑的智慧照护终端。工作人员介绍说,护理员根据终端上设定的照护计划提供服务,他们每完成一项服务,都会在终端上打卡,系统则自动生成服务记录,实现照护数据实时传输。依托智慧照护系统,行业主管部门、机构管理人员和老年人家属均可实时调阅机构服务情况,以家院协同“服务直播”方式,保证服务质量、提升监管质效。
△养老机构相关人员介绍智能照护终端情况
为实现养老服务机构安全检查常态化,北京市安全检查小程序也已上线。民政部门可根据监管制度和安全管理任务需要,在系统后台自主配置固定任务指标和临时紧急任务指标,形成全市统一的检查任务,一键派发。系统根据派发任务自动生成检查清单,检查人员使用小程序到每个点位逐项核查、拍照上传,生成带经纬度和时间水印的照片记录,确保检查真实有效。截至6月底,北京市已有10700家次机构依托安全小程序完成自查整改月报,自查并整改风险隐患92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