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推送国内外养老服务政策资讯
来 源:江西省医养服务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 方学鸿
作为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的常务理事单位,江西省医养服务行业协会始终致力于推动旅居康养产业的创新发展与全国协同,通过井冈山的红色疗愈、樟树的中医药养生、双金园艺场的田园康养等实践,探索出“红绿相融、智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江西实践——多元场景下的康养旅居创新
一是井冈山半亩方塘,红色赋能,让精神康养可触可感。
江西凭借“中国革命摇篮”的红色底蕴,以及高达90.6%的森林覆盖率,将井冈山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茨坪镇的“半亩方塘”,全力打造成全国首个世外桃源式的“沉浸式红色康养旅居目的地”。
红色精神疗愈体系构建:创新推出“六个一”红色康养课程,开发3公里红军小道轻徒步路线;邀请红军后代授课,融入心理疏导开展团体疗愈,缓解长者抑郁情绪,增强其社会联结;安排长者自制红军餐,体验原生态食材,调节身体机能。这些将红色精神转化为可量化健康干预的实践,既保留了红色文化的温度,又赋予了康养服务的深度。
同时,江西还首创“银龄智库+青春合伙人”跨代共生社区模式。邀请离退休干部、教师组成银龄智库,开发“井冈山斗争口述史”等课程;与井冈山大学合作,大学生担任青春合伙人,提供智慧设备培训等服务。每年提取资金成立“种子基金”,扶持周边乡村有机农业,实现康养食材直供,降低成本,带动农户增收,让消费场景转变为多方价值共创的平台。
二是葛玄养生小镇:绿色为基,让传统养生照进现代生活。
若说井冈山是“红色康养”的代表,葛玄养生小镇便是江西“绿色康养”的典范。小镇依托千年药都底蕴,以“一人一方一策”为核心,以“医、养、游、居、憩”五维中医药康养模式为纲领,通过医疗、生活、外治、情志四处方,构建“六师共管365天”守护体系。
三是双金园艺场:农文旅康融合,开拓康养新场景。
江西省双金园艺场位于樟树市昌付镇,近年来积极转型,成为集科研、种植、旅游、康养于一体的综合性示范园区。其依托7000余亩中药材种植基地(涵盖300多个品种),打造了全国首个“泰豪·中药气象小镇”。
气象科技赋能。园区内十多套智能监测等智慧工具,对光照、湿度、土壤等十几种要素实时监测,为中药材种植精准“把脉”。
产业多元融合。以中药材种植为核心,拓展出百草园、百果园、百花园及中医药文化体验区等多功能区域。游客在此不仅能欣赏药用植物花卉,参与采摘、炮制体验,还能学习气象与中医药科普知识。
康养服务配套。规划建设智慧康养中心,引入适老化设施与健康管理服务,结合周边优美生态环境,为旅居者提供田园式康养体验。
四是社会福利院盘活:医养结合,让闲置资源焕发新生。
针对德安县社会福利院闲置率高的问题,江西探索“以医带养、旅居补充”的活化路径。以社会福利院为例:
硬件改造。将闲置床位改造为50间康养旅居房,保留原有医疗设施(如康复器械、急救设备),新增适老化扶手、智能呼叫系统。
服务融合。依托福利院原有医护团队,为旅居长者提供基础体检、慢病管理服务,与三甲医院建立绿色转诊通道。
资源联动。推出“短期旅居+长期照护”套餐,旅居者可体验福利院的康复课程,既丰富了旅居内容,也为福利院注入新活力,有效提升了闲置床位的利用率,实现资源高效盘活。
五是研学联动:产教融合,为产业注入可持续动能。
江西联合省内大中专院校(如江西中医药大学、井冈山大学),在半亩方塘、葛玄养生小镇、双金园艺场设立“旅居康养研学基地”。
对学生。开设“康养服务实务”“红色康养课程设计”“中医药康养技术”等实践课程,定向培养具备跨领域能力的专业人才,为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对产业。高校团队深度参与康养产品研发,涵盖适老化餐食、红色疗愈手册、中药养生茶方等领域,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形成“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良性循环。
对旅居者。高校学生以“康养研学实践员”身份参与服务,通过协助整理健康档案、传递中医药养生知识、组织红色文化分享会等轻量型互动,既为旅居者增添青春活力与文化陪伴,也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康养产业的认知,实现双向赋能。
江西经验的底层逻辑——三链融合支撑高质量发展
一是政策链:破解痛点,打通资源流动堵点。
用地政策:允许福利院闲置用地、集体建设用地改造为康养设施,已盘活全省142处闲置资产,双金园艺场部分闲置农业用地也借此政策的东风转型为文旅康养项目用地。消费激励:发放“赣鄱康养券”,对入住15天以上的旅居者补贴20%费用,带动消费1.2亿元。医养衔接:实现全省三甲医院与康养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医保异地结算覆盖率达100%,为康养旅居者就医提供便利。
二是产业链:从"单一住宿"到"全周期服务"。
构建“吃、住、医、养、学”全链条服务:食材来自基地有机农场(如双金园艺场的绿色果蔬、药食同源农产品),住宿融合红色主题或生态景观,医疗依托福利院、合作医院及中医馆(如葛玄养生小镇的中医诊疗服务),养生结合中医药与心理干预,研学链接高校资源,形成“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体验闭环。
三是创新链:科技赋能,让康养更精准。
建设省级旅居康养大数据平台,整合30万长者健康数据,通过AI模型预测健康风险;在山区(如井冈山)部署无人机应急配送,保障急救药品15分钟送达;开发VR红色疗愈系统、中医药文化科普VR体验等,让行动不便的长者“云游”革命旧址、了解中医药文化;双金园艺场利用气象科技,为康养旅居者提供基于中药材生长周期的养生建议。
经验总结——四抓手推动全国旅居康养协同发展
第一,建立“红色+绿色”资源共享机制。串联长征沿线、生态保护区、中医药产业基地等资源,发布“全国康养旅居地图”,设计综合性康养旅居路线。
第二,推广“福利院+旅居”盘活模式。支持各地将福利院医疗资源与旅居需求结合,开展旅居康养服务。
第三,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在高校设立“旅居康养专业”,建立全国性实训基地,促进成果转化应用。
第四,完善智慧康养基础设施。推动5G+物联网覆盖所有康养基地,实现健康档案跨省漫游,让长者“走到哪儿,健康服务跟到哪儿”;加大气象科技、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在康养领域的应用推广,提升服务精准度与安全性。
旅居康养绝非“旅游+养老”的简单叠加,而是一场“精神滋养、生态疗愈、智慧守护”的深度融合。在江西的实践中,长者既能在井冈山的红色课程中锚定精神坐标,在樟树葛玄小镇的中医药膳里调和身心,在双金园艺场的田园风光中舒展情志,更能通过智慧科技获得精准化康养服务——从闲置福利院的活化到产学研的协同。我们深刻体会到:唯有以“康养”为圆心,以“红、绿、智”为半径,才能画出“有尊严、有品质、有温度”的旅居生活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