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推送国内外养老服务政策资讯
来 源:上海市养老服务和老龄产业协会副会长 许国建
上海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超大城市。老年群体普遍“有钱有闲”,既具备较强的经济基础和消费能力,又拥有充裕的时间与积极开放的心态。由于本地生态康养资源有限,外出旅居的需求尤为迫切,因此上海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旅居康养客源地之一。
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老年群体旅居康养工作,在民政、文旅、老龄办等部门的推动下,于今年出台《关于支持和推进上海银发旅游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培育银发康养游,整合长三角康养资源,搭建旅居养老平台。”
上海市养老服务和老龄产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积极顺势而为,自2018年起,牵头长三角养老协会搭建跨省市协同发展平台,陆续发布《长三角养老政策汇编》《长三角养老服务发展报告》,承办人才招聘会和技能大赛,发布首批长三角异地养老机构名单,为旅居康养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2024年,协会正式设立旅居养老专委会,联合江浙皖三省协会发起“长三角旅居养老联盟”,并在湖州、崇明、黄山、溧阳等地举办多场专题研讨会,实现多项成果落地。有以下三个方面经验与大家分享。
1.政策引领、平台驱动,奠定"大城养老"制度优势
上海通过医保异地结算、长护险覆盖、能力评估互认等突破,打通了长期制约旅居康养的制度堵点;并在服务设施、医疗资源、文旅资源、结算补贴和资质标准等方面逐步实现互通互认、由此搭建起政策共研、资源共享、标准互认的一体化平台,形成“规范统一、特色互补”的发展格局。完善的制度前置条件,让老年人能够“敢出门、敢旅居”,为“大城养老”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2.标准先行、认证加持,树立长三角区域示范
协会联合江浙皖三省协会率先发布《旅居养老基地等级评价规范》,涵盖服务设施、医疗保障、环境安全、文化活动、信息化管理等68项指标,并引入CQC质量认证体系,推动行业建立起可量化、可评估、可追溯的统一标准。在此基础上,协会在长三角部分地区挂牌5A级旅居养老基地(上海地区有泰康之家、中信养老),树立示范标杆,推动企业在服务质量、团队建设、环境配套等方面持续对标提升。
标准化不仅增强了老年群体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也为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提供了明确的建设导向和评估依据。通过“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的递进路径,逐步形成长三角区域“有标准可依、有评价可循、有品牌可塑”的旅居康养模式。
3.品牌塑造、展会引领,打造国际化交流平台
依托上海老博会“大城养老”系列品牌平台,协会成功举办首届长三角旅居养老融合发展高峰论坛,围绕资源互通、政策协同、产业融合等议题开展深度交流,推动形成了一批合作成果。今年,协会还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主办首届上海(国际)康养旅居博览会,以“品质康养,惬意旅居——开启幸福生活新篇”为主题,打造集展示、交流、合作、推广于一体的国际化、专业化平台。
博览会汇聚国内外康养旅居基地、文旅企业、医疗康养机构和相关配套服务商,集中展示最新成果与创新模式,搭建政府、企业、机构和社会多方对接的桥梁。既能让老年群体直观了解全国优质的康养资源,也能为各地项目引入资本、技术和品牌合作,形成“走出去、引进来”的双向互动。展会引领,不仅提升了上海在全国康养旅居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为全国产业联动发展提供了契机和范例。
未来,协会将积极探索产业跨界融合,让康养旅居与医疗、文旅、金融、科技有机结合,打造“康养+X”综合场景。比如,协会正联合多方筹备全网首档聚焦45岁及以上人群的才艺竞技真人秀“佰佬至尚”时代达人秀,未来可考虑在优质康养旅居目的地设立分赛场,让更多长三角老年朋友在旅居中展示风采、交流情感、享受生活,推动文旅康养深度融合。同时,针对老年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实施分群、分区、分时、分项管理,形成更加精准的产品和服务推介模式,积极推动“长三角旅居养老一证通”“长三角旅居养老首发团”“上海老专家之家基地”等创新构想持续落地。
旅居康养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路径,也是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有效举措。上海愿与全国兄弟城市和同行一道,加强交流、深化合作,共同探索旅居康养发展的新模式、新经验,为积极应对老龄社会、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