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推送国内外养老服务政策资讯
来 源:张 晋
【摘要】
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以及养老服务体系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的颁布为养老机构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旨在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养老机构面临的市场边界拓展、专业价值彰显、技术赋能升级及融入公共服务体系等机遇,同时分析养老机构应担当的构建专业支撑体系的使命,包括成为标准制定者与输出者、人才培训中心与枢纽、技术集成平台与调度中心以及资源链接器和组织者,为养老机构的转型升级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养老机构;改革政策;机遇;使命;养老服务体系
一、引言
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正处于关键转型阶段,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使得传统割裂的养老服务形态难以满足老年人多元化、个性化、连续性的照护需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 年末,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 3.1 亿人,占全国人口的 22%,其中 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 15.6%。根据预测,到 2035 年左右,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 4 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 30%。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基数带来了巨大的养老服务需求。2024 年 7 月 25 日,民政部召开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座谈会,同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颁布,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进入深水区。其中,“贯通协调居家社区机构三类养老服务形态” 的顶层设计,为养老机构的转型升级创造了历史性的机遇,同时也赋予了其新的使命。
二、政策东风:养老机构面临的发展机遇
《意见》第三部分提出的协同发展机制,本质上是一种打破服务边界的制度性创新。这种从“物理叠加” 到 “化学融合” 的转变,为养老机构带来了多方面的战略性机遇。
(一)市场边界拓展的机遇
《意见》第四条等内容明确鼓励养老机构“打开院门”,开展多样化的延伸服务。这一政策导向意味着养老机构的服务半径将从院内延伸至 “15 分钟养老服务圈”,真正实现 “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民政部数据显示,2023 年养老服务市场规模达 9.1 万亿元,近五年复合增长率达 11.8%,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预测 2025 年市场规模将突破 12 万亿元,2030 年有望达 20 万亿元。以上海某养老集团为例,该集团通过设立社区嵌入式服务点,将专业护理、康复训练等服务辐射至 3 公里内的 12 个社区,服务覆盖人数从 600 人迅速扩展至 8500 人。这一实践表明,“围墙” 的打破标志着养老机构商业模式的根本变革,即从单一的 “空间运营商” 转型为全方位的 “解决方案提供商”,市场容量实现了爆发式增长。从市场理论角度来看,这种市场边界的拓展符合市场渗透与市场开发的战略逻辑,通过扩大服务范围,挖掘潜在的市场需求,从而实现业务的增长。当前我国养老服务行业呈现 “9073” 格局加速演进(即 90% 居家养老、7% 社区养老、3% 机构养老),这一格局也为养老机构拓展市场边界提供了广阔空间。
(二)专业价值彰显的机遇
《意见》第五条、第六条等强调“支持养老机构布局社区服务网点” 并 “提供专业上门服务”,这实质上是以制度形式确认了养老机构作为区域专业枢纽的地位。当前,居家服务存在照护标准缺失与应急能力不足等痛点。早在 2013 年,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天津大学联合在北京、上海、广州等 12 座大中城市 100 个典型社区调查显示,66.2% 的城市老人曾在家中发生意外伤害,其中厨房和卫生间是最易发生伤害的地方,占比 75.4%。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表明,58.7% 的城乡老年人认为住房存在不适老问题,其中农村高达 63.2%。养老机构多年来积累的 ISO 质量管理体系、风险评估机制以及标准化流程(如 ADL 评估量表),可以转化为《家庭照护操作指南》《居家安全风险评估表》等实用工具,显著提升社区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江苏某颐养中心开发的 22 项居家服务 SOP 已被纳入当地政府购买服务标准,这一案例充分证明了养老机构专业价值在社区服务中的体现。从专业分工理论来看,养老机构在长期的运营中形成了自身的专业优势,将这些专业优势应用到社区和居家服务中,能够提高整个养老服务体系的效率和质量。
(三)技术赋能与智慧升级的机遇
《意见》第七条等提出的“智慧养老院” 建设,为养老机构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驱动型转型提供了重要契机。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预测,2025 年中国智慧养老市场规模将达 7.21 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20%。细分到养老机器人赛道,2024 年国内养老机器人市场规模已突破 300 亿元,预计 2025 年将达 500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30%。通过搭建智慧调度平台,可实现三大功能突破:一是智能匹配系统,能够自动派单并全程记录服务,实现质量可追溯;二是远程监护平台,借助毫米波雷达、智能床垫与 AI 行为分析,实时预警跌倒、褥疮等多重风险;三是家庭照护支持联动,通过 APP 定制推送护理教程,赋能家庭照护者掌握基础技能,有效扩大科技养老服务的覆盖范围。以扬州市为例,实施 “银龄安居工程” 后,老年人居住场所火灾起数同比下降 52%,没有出现亡人火灾事故,其构建的 “智能预警 — 人工复核 — 分级处置” 应急响应机制使误报率从 23% 降至 4.7%,真实警情响应时间缩短 38%。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技术赋能已经成为各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对于养老机构而言,智慧升级不仅能够提高服务的效率和精准度,还能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安全感。
(四)融入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的机遇
《意见》第八条等推动构建“区域养老服务联合体”,整合养老照料中心、社区驿站、医疗机构等资源,形成基于社区、辐射居家的服务合力。积极参与的养老机构可借此从独立运营主体升级为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节点。以杭州市萧山区为例,2024 年新增康养联合体 15 家,实现镇街覆盖率 100%,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乡镇级康养联合体 28 家,让更多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到了专业的健康管理和服务。再以某公办民营养老院为例,通过运营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实现了三方面赋能:一是资源整合,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设立医疗绿色通道;二是资金支持,享受建设与运营补贴;三是人才培养,被纳入民政部门护理培训基地,享受相应补贴,显著增强了可持续运营能力。从公共服务理论来看,养老机构融入国家公共服务体系,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同时也为养老机构的发展提供了更稳定的支持和保障。
三、担当使命:养老机构构建专业支撑体系的实施路径
面对历史性机遇,养老机构需要实现从“服务提供者” 向 “体系赋能者” 的战略转型,重点构建以下四大支撑能力。
(一)做标准的制定者和输出者
针对居家社区服务“碎片化” 问题,养老机构可分三步建立标准输出体系。一是标准化萃取,将院内成熟实践(如失智专区管理、营养干预方案)模块化,例如上海某机构推出的《认知症家庭照护宝典》,涵盖 10 大核心场景指南。二是轻量化改造,将专业流程简化为易用的图文 / 视频手册,如三步图示法展示翻身操作。三是认证式输出,联合行业协会推出能力认证,如 “褥疮预防专员” 资格体系,提升服务规范性。标准的制定和输出是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的关键,通过建立统一的标准,能够规范服务行为,保证服务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当前居家养老存在较高的意外伤害率,66.2% 的城市老人曾在家中发生意外伤害,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建立统一服务标准的迫切性。
(二)做人才的培训中心和枢纽
养老机构应构建三层人才培养机制,当前我国养老护理员缺口巨大,《2024 养老护理员职业现状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养老护理行业人才缺口达 550 万,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统计,目前全国缺 1000 多万基层护理员,到 2050 年估计会上升到 3000 多万。具体培训机制如下表所示:
人才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资源,养老机构作为专业的服务提供者,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有能力成为人才培训的中心和枢纽。通过分层分类的培训,能够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缓解行业人才短缺的问题。
(三)做技术的集成平台和调度中心
建设智慧中枢需要实现三大突破。一是数据贯通,整合健康档案、医保结算与护理记录,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协同。二是智能预警,通过物联网设备实现风险前置干预,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如扬州市通过智能预警系统使老年人居住场所火灾起数同比下降52%。三是资源调度,建立护理员电子档案库,实现需求与技能的精准匹配,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技术的集成和应用能够为养老服务提供更强大的支撑,实现养老服务的智能化和精准化。随着智慧养老市场的快速发展,2025 年市场规模将达 7.21 万亿元,养老机构应抓住这一机遇,加快技术集成与应用。
(四)做资源的链接器和组织者
养老机构应重点建立三类联盟。一是医养协同体,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建“三师团队”(医师 + 护师 + 康复师),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医疗和护理服务。二是生活服务网,整合可信家政、送餐、维修等服务商,建立准入与淘汰机制,保证服务的质量和可靠性。三是志愿协作链,对接高校开发 “代际融合” 服务项目,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资源的整合和链接能够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养老服务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如萧山区通过建立康养联合体实现了镇街全覆盖,充分整合了各类养老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了便捷的服务。
四、结论
在新时代养老服务改革的政策东风下,养老机构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肩负着构建专业支撑体系的重要使命。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庞大且持续增长,养老服务市场规模也将不断扩大,养老机构应抓住机遇,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和物理边界,从“服务提供者” 向 “体系赋能者” 转型,成为服务网络的连接器、质量标准的定盘星、技术创新的试验场。在发展过程中,养老机构不应以入住率为唯一目标,而应关注社区长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不应盲目攀比床位规模,而应注重专业标准对行业的提升作用;不应局限于院内星级评定,而应追求对区域养老水平的实质贡献。积极构建标准输出体系、人才培养机制、技术集成平台和资源链接网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做出积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