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推送国内外养老服务政策资讯
来 源:中国老龄科学院原主任 王深远
7月21日民政部在哈尔滨召开的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座谈会暨养老服务立法会议(以下简称“会议”),围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为承担养老“专业支撑”任务的养老机构负责人,在深入学习领悟“会议”提出的“要扩大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覆盖面”和“意见”提出的“要优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等要求,有利于明辨方向、蓄势借力、顺势而为。
一、“会议”与《意见》: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双重指引
这次哈尔滨会议不是普通的工作会,而是有着深刻战略意义的部署会。民政部部长陆治原的讲话传递出强烈信号:养老服务改革发展已经进入深度攻坚期。会议指出,《意见》明确了2035年“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成熟定型”的总目标,要求各地牢牢把握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目标方向,摸清发展底数、加强前瞻部署、细化年度任务事项,是对贯彻落实《意见》的再部署、再动员、再深化。
这意味着从上到下将会有更加系统的推进举措。对养老机构来说,既是重大机遇,也是转型升级的挑战。
《意见》第三部分“贯通协调居家社区机构三类养老服务形态”中,详细阐述了如何打通三类服务形态:(四)巩固居家养老基础作用;(五)强化社区养老依托作用;(六)优化机构养老专业支撑作用;(七)促进医养结合;(八)加快补齐农村养老短板。这五条,实际上为适应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养老服务生态系统,其中也突出了养老机构在其中的专业支撑核心定位。
二、政策与机遇:从三级网络到一刻钟服务圈奠定发展新支点
深入领悟会议和《意见》精神,对于养老机构来说,蕴含着诸多机遇。
首先,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将带来系统性改变。会议明确要“重点依托公办养老机构建设综合养老服务平台,依托敬老院建设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这意味着将会有更多资源投入基础设施、构建基层养老服务网络领域。民营机构同样可以融入其中,联合、配合发挥作用。
其次,养老便民服务具有巨大市场和前景。“一刻钟便民养老服务圈”的强调,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发展目标。会议要求“利用基层各类资源推动建设”,养老机构完全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人才优势、管理优势,成为这个服务圈的核心节点、支点,辐射周边社区,带动人才培养,牵头标准规范制定,破解服务难点堵点。
第三、医养结合突破在即。《意见》指出,“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与养老服务在政策体系、服务制度、业务流程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并提到“根据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需要,依法依规赋予相应处方权”,这都将极大地缓解养老机构面临的医疗资源瓶颈问题。
三、不足与优势:客观认清自身
民营养老机构在我国养老服务建设中做出巨大贡献,但在当下养老服务大环境大趋势下谋求发展,不能回避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三点:
一是资源链接能力不足是首要难题。民营机构往往缺乏足够的政治资源和协调能力来整合社区、医疗等多方资源。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有劲无处使”的境地。
二是人才资金持续短缺制约发展。民营机构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明显处于劣势,护理人员流动性高、业务骨干流失严重是普遍现象。融资难、运营成本高、现金流可持续风险大。
三是盈利模式不清。许多民营机构还在生存线上挣扎,既要履行社会责任,又要维持机构运转,平衡起来相对困难。“培育养老服务市场主体”方向明确,但由于举办者资产属性、服务对象定位、管理模式、适应市场变化的信息和应对敏锐程度不同,具体路径仍需探索。
除此,民营机构普遍经过近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摸爬滚打,也具有很多优势和长处:他们对我国国情和养老服务“真情”认知更深刻,对养老服务市场规律把握得更准确,对伴随政策调整和需求牵引、快速进入实践的理念更实际,方法手段更娴熟,适应市场也更高效。
四、路径与创新:五大突破方向
通过“十三五”“十四五”的快速发展,我国养老服务市场已进入全新阶段。面对以上“会议”和《意见》”的新要求、新形势,民营养老机构在“贯通三类养老形态”中力争有新担当新作为,需着眼“五个切入”:
一是深耕专业化,打造机构核心优势。“会议”强调“要加强失能老年人照护”,《意见》要求“优化机构养老专业支撑作用”。养老机构必须聚焦失能失智老人照护等专业领域,做精做深,形成不可替代的专业能力,形成自身专业和特色优势。同时要突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阶梯式培训体系,根据能力认证决定服务范围和服务定价。完善薪酬分配办法,稳定业务骨干、激励一线工作人员。与职业院校合作建立实训基地,拓宽人才来源渠道,为机构发挥专业所长打牢基础。
二是拥抱数字化,构建智慧养老平台。会议提出“扩大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覆盖面”,我们可以借此东风,在自身内部服务网络基础上,联合建设区域性的智慧养老平台,实现资源整合和服务对接,通过智能设备远程监测老人健康状况,提高服务效率。整合和对接居家、社区、机构服务数据,实现服务需求一键响应、资源统一调配。
三是探索新模式,发展“社区嵌入式”机构。按照《意见》提出的“完善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站点”要求,大型机构可以化整为零,在社区设立小型服务点,形成服务网络。同时开发适合不同需求的服务套餐,提供灵活选择。如推出“基础包+可选包”服务模式,基础包价格低廉吸引客户,可选包提供个性化服务创造收益。可结合“家庭照护赋能计划”等,在培训家属照护技能的同时推广专业服务,提高服务转化率。
四组建联合体,融合共享服务资源。规模养老机构都具有基本的要素支撑、系统的管理运营能力和专业的服务运营规范,这正是会议提出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的基本要求。养老机构应积极参与县级综合养老服务管理平台建设,争取成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这既能获得政策支持,也能扩大服务覆盖面。同时要主动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居委会、周边商家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养老服务联盟;主动融入三级网络,通过组建“养老服务联合体”,统一服务标准,共享专业人员和服务资源。
五是构建生态圈,打造新医养。通过医疗卫生服务与养老服务结合的深入推动,当前医养结合已经从养办医、医办养,医养同举的“形似阶段”,发展到当下的大养小医、大医小养,养中有医、医中有养等十余种模式的“形神兼备”阶段,更在向全面健康管理发展融合。未来,除真正打通医养体制环节外,作为养老机构更重要的是与医疗机构建立实质性合作、融合,以及向上门护理、护理院、安宁疗护院、认知症院和康复、健康管理场景体验等,探索创新。
总之,通过深耕专业、拥抱社区、整合资源、用足政策,打通居家、社区、机构三方服务形态,将为养老机构打开新的发展空间,在养老服务新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共同推动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体系成熟定型,做出民营养老机构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