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推送国内外养老服务政策资讯
来 源:张玉琢
进入新时代,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亿万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已从“保障基本生存”向“追求品质生活”转变,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鲜明特征。
2025年以来,全国开展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各地迅速行动,结合地域特色推出系列举措,通过老博会引流、政策补贴撬动、科技赋能升级、金融活水滋养、康养旅居拓展等多元路径,推动适老化改造、智慧养老、康养服务等产业链延伸升级,让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特别是民政部、商务部联合在山东青岛启动全国“养老服务消费季”活动,以“惠老助老、品质生活”为主题,整合政策资源、激活市场活力、创新消费场景,更是把养老消费活动推向了高潮。
老博会:养老消费的"超级引擎"
老博会作为养老服务消费季的核心载体,通过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激活沉浸式消费场景、推动产业跨界融合,成为撬动银发经济的关键支点,展现出“规模扩容、品质升级、辐射增强”的显著特征。
国家级展会引领行业风向。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于5月在北京盛大举办,吸引了来自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20家社会组织、品牌机构及技术企业参展,其中国际品牌展商66家(涵盖日本介护设备、德国康复辅具、荷兰智慧养老方案等),国内品牌展商254家,上海、广东、江苏等26个省份组织200家地方龙头企业组团参展。展会现场设置“智慧养老体验馆”“适老化家居样板间”“康养旅居对接区”等特色板块,吸引观众58169人次,其中专业观众20617人(含养老机构负责人、社区服务商、跨境采购商等,最终达成合作协议30余份、合作意向超100项。
地方展会形成全国联动格局。河北、山西、上海、山东等省份密集举办特色老博会,形成“国家级展会引领、地方展会补充”的联动格局。
“中国(河北)银发消费与大健康博览会”交易额超8000万元。上海老博会期间创新推出“老食惠”快闪活动,联动10家养老机构推出“一日体验套餐”,带动助餐服务线上订单量增长25%。山东(青岛)国际康养产业博览会现场促成智能辅具、康养旅游等合作项目60个,交易额超30亿元。辽宁6月举办的东北亚国际银发经济博览会、黑龙江第三十四届哈洽会银发展区,均实现合作项目50个、交易额超30亿元。
展会经济带动效应显著,老博会的集群效应直接拉动养老服务消费增长。2025年数据显示,全国各类老博会直接带动养老服务消费增长超40%,带动银发经济规模突破7万亿元。
政策补贴:消费增长的"杠杆支点"
各地通过优化补贴政策、扩大覆盖范围、简化申领流程,形成“财政资金撬动市场消费”的良性循环,让老年人“敢消费、愿消费、能消费”。
北京市居家适老化补贴政策呈现“高杠杆、广覆盖”特点。以朝阳区为例,截至2025年6月,已为10034户家庭发放补贴约3600万元,直接带动家庭消费6089万元,实现“1元补贴撬动1.7元消费”的杠杆效应。上海市2025年4月实施的《关于优化推进本市老年人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工作的若干意见》,将补贴标准提升至最高5000元/户。同时,适老化产品“以旧换新”补贴比例从15%提高至30%,涵盖智能马桶、健康监测设备等六类164种产品,最高补贴2000元,政策实施后智能马桶销量同比增长40%。重庆市创新推出“焕新”补贴政策,打破户籍限制,覆盖全市60周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老年人购置防滑地砖、智能监测设备等7大场景39类产品,可享受20%消费立减(最高3000元),惠及超5000户家庭。江苏省对35类适老产品补贴比例提升至25%(最高2万元/户),政策实施首月带动超1.5万户老年人家庭消费,智能辅具销售额同比增长50%,其中助行器、护理床等产品销量增幅达65%。山东省单件产品补贴比例达30%(最高1.5万元/户),截至2025年5月,全省已发放补贴资金近5000万元,惠及2万余户老年人家庭。宁夏自治区升级“财金互动6.0”政策,形成“补贴+贷款”组合拳,对家庭适老化改造给予最高5000元补贴,对购买智能辅具按售价30%补贴(最高5000元/类),全区发放补贴超2500万元,撬动消费贷款15亿元,带动适老化改造企业订单量增长80%。
各地政策实践表明,精准化、普惠化的补贴政策不仅降低了老年人消费门槛,更引导市场向“适老需求”聚焦,推动适老化产品从“小众定制”向“批量生产”转型,形成“政策引导—市场响应—消费升级”的正向循环。
科技赋能:智慧养老的"升级密码"
智慧平台与智能设备深度渗透养老服务全场景,推动养老服务从“人工主导”向“科技赋能”转型,实现“效率提升、体验优化、覆盖扩大”的多重突破。
河北省升级“冀享养老”省级平台,集成高龄津贴免申即享、家庭养老床位预约、紧急救援等12项场景,服务效能提升40%,月探访率达100%。天津市“津牌养老智慧管理平台”整合全市500家智慧化养老机构、1.2万套智慧照护终端设备数据,实现服务需求与资源精准匹配。山西省紧扣老龄化社会需求与区域资源禀赋,升级“康养山西”智慧平台,年服务超100万人次,紧急救援响应时间缩短至15分钟内。西藏日喀则市桑珠孜区为70名城区老人发放智能腕表,农村养老服务覆盖率从55%提升至70%。青海省消费季期间,智慧平台派发服务订单超6万单,紧急救援响应时间缩短至10分钟内。
科技赋能不仅提升了养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更打破了地理空间限制,让偏远地区的老年人也能享受优质服务,推动养老服务向“全域覆盖、精准触达”迈进。
服务网络:银发经济的"基础底盘"
社区服务网络与消费场景持续优化,通过“硬件升级+服务下沉”,推动普惠养老服务扩面提质,让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服务”。
康复辅具服务普及化,各地加快建设康复辅具社区租赁点,结合“以旧换新”政策降低使用门槛,解决老年人“购买成本高、使用频率低”的痛点。浙江省建成300余家康复辅具社区租赁点,提供助行器、护理床等设备租赁,结合“以旧换新”政策(旧设备抵扣租金),租赁订单量同比增长50%,其中智能轮椅、移位机等高端辅具租赁需求增长最快。
辽宁省、黑龙江省、湖北省均建成200余家社区租赁点,租赁订单量分别增长35%、40%、35%。河南省租赁点覆盖所有地市,提供助行器、护理床等设备租赁,结合“以旧换新”政策,租赁订单量同比增长30%,农村地区租赁点占比达40%,有效填补了农村康复辅具服务空白。
湖北省城乡为老服务网络优化,新建改造80个标准化社区食堂,统一配备适老化餐桌、防滑地板和助餐人员。武汉市“中央厨房+智能取餐柜”模式日均配送餐食1.2万份,通过精准计算用量减少食物浪费率30%;在农村提档升级2000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92%,家庭养老床位累计建成8000张,年均提供居家上门服务30余万人次;农村邻里互助点实现800个建设目标,服务覆盖12万农村老人。
河南省以“银发经济·豫享生活”为主题,推动服务网络与消费规模双提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90%,家庭养老床位累计建成1.2万张,年均提供居家上门服务50余万人次;农村邻里互助点实现1000个建设目标,服务覆盖15万名农村老人,互助点还配套销售适老化小商品(如防滑拖鞋、放大镜),方便老人就近购买。
福建省制定服务网络建设“硬指标”,计划年底前省级支持不少于15个县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成不少于100个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嵌入社区、就近服务);全省建成不少于1000个长者食堂、10000张家庭养老床位。对其中100个长者食堂、20个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进行奖励补贴,通过“以奖代补”激发地方积极性。
服务网络的完善,让养老服务从“机构集中供给”向“社区居家分散供给”转型,更贴合老年人“不离家、不离社区”的养老偏好,同时带动社区周边适老化消费(如助餐、小商品购买)增长,形成“15分钟养老服务圈”的消费生态。
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
金融机构通过创新产品、优化服务、降低成本,为养老服务消费季注入“金融活水”,成为激活消费潜力、保障供给能力的“催化剂”与“稳定器”。
湖南省向养老产业投放专项贷款120亿元,发挥金芙蓉基金作用,撬动社会资本15.49亿元。全省30余家农商行推出“养老贷”,最高额度9万元,利率3.1%—3.45%,贷款资金直达社保账户用于补缴或提档养老保险,解决农村老人“想参保但缴费难”的问题。例如,临澧县某农民通过“养老贷”补缴9万元,60岁后每月领取养老金813元,扣除月供641元后净得172元,较原待遇提升40%。
吉林省推动金融支持与产业协同,工商银行发放首笔80万元“养老产业e贷”支持长春某养老院升级智能设备;国家开发银行授信11.82亿元,盘活闲置学校、厂房等资产建设普惠养老床位7000张。2025年消费季期间累计发放贷款1.5亿元,重点支持医康养项目和智能设备采购。
浙江省依托数字经济优势,工商银行发放首笔800万元“养老产业e贷”支持杭州一养老院升级;国家开发银行发放首笔5亿元贷款支持宁波某康养社区建设,盘活闲置资产建设普惠养老床位1万张。2025年消费季期间累计发放贷款3亿元,重点支持医康养项目和智能设备采购。
云南省专项金融支持普惠养老再贷款落地,据6月底的一项统计,全省金融机构已落地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超10亿元,支持经营主体超300户。工商银行推出“康养e贷”,根据养老机构运营数据(如入住率、服务评价)精准授信,累计发放贷款594万元;农业银行对普惠养老项目给予1%内部转移定价优惠,直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陕西省截至6月末,全省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支持范围内的贷款余额达314.82亿元,其中6月新发放养老产业贷款10.97亿元,精准支持养老机构、适老化产品企业等470家市场主体。工商银行推出“康养快贷”,基于养老机构运营数据模型授信,单户最高额度500万元;农业银行对普惠养老项目给予0.8%利率优惠。
新疆推动银发经济与地域特色深度融合,截至2025年6月末,全区养老产业贷款余额达280亿元,其中6月新发放贷款10亿元,支持养老机构、适老化产品企业等400家市场主体。农行伊犁分行推出“商户e贷”,基于交易流水、纳税信用等数据建模授信,为餐饮企业定制100万元、年化利率3.45%的贷款,助力其改造适老化厨房;工行新疆分行为阿勒泰地区喀纳斯、禾木等景区配套设施建设提供超8亿元贷款,推动文旅康养融合发展。
2025年上半年发布的数据显示,金融支持直接拉动养老服务消费增长超40%,不仅解决了老年人“消费能力不足”的问题,更缓解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为银发经济发展提供了全链条资金保障。
康养旅居:产业升级的"跨界纽带"
康养旅居打破地域限制,通过“文旅+康养+消费”融合发展,推动养老产业向专业化、精细化、国际化升级,满足老年人“边养老、边旅游、边康养”的新需求。
跨省合作激活区域消费。广西围绕“康养+文旅+消费”融合路径,开发“巴马长寿养生之旅”“桂林山水疗愈之旅”等6条主题线路,串联温泉、森林、乡村等特色资源。2025年消费季期间,全区接待区外康养旅居老人超30万人次,其中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客群占比达65%,带动住宿、餐饮、医疗等周边消费增长25%。
安徽以“皖美养老”品牌为核心,推出“黄山避暑康养之旅”“徽州古村落养生”等主题产品,结合中医药理疗服务(如艾灸、中药熏蒸),吸引长三角、珠三角老年客群。2025年养老消费季期间接待沪籍老人10万人次,带动周边消费增长20%,部分古村落通过改造民宿适老化设施,实现“淡季不淡”。
江西康养旅游持续升温,长三角康养旅居项目签约客单超2万人次,庐山、婺源等景区沪籍游客占比超70%。景区针对老年人推出“慢节奏游览”服务(如多站点休息区、无障碍观景台),带动老年旅游总花费增长25%。
跨境合作实现突破。广西与东盟国家建立旅居养老合作机制,推出“中越边境康养之旅”,吸引越南、马来西亚等国老年人体验中医理疗、长寿文化。“香港长者广西旅居康养首发团”落地,签约10项合作协议,涵盖康养基地共建、医疗资源共享等领域,消费季首月康养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5%,推动跨境养老消费增长30%。
贵州省避暑康养全国领跑,黔东南州依托苗药资源,开发艾灸理疗、中药熏蒸等特色服务,年接待老年游客超10万人次,相关产品销售额突破3000万元。与东盟国家建立旅居养老合作机制,贵阳、遵义设立东盟老年人服务中心,提供多语种服务;2025年5月“泰国长者贵州康养首发团”签约5项合作协议,带动跨境消费增长25%。
海南省依托生态资源优势,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开发“气候疗法+膳食干预+运动康复”组合方案、“心脑血管康养套餐”,康复消费规模显著提升。
2025年消费季期间已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相关收入增长40%,同时推动“海南—东南亚”跨境康养航线开通,方便老年人跨境就医、旅居。康养旅居的蓬勃发展,不仅拓展了养老服务的空间边界,更带动了旅游、医疗、文化等产业跨界融合,形成“一季消费、全年受益”的长效机制,成为养老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2025年全国“养老服务消费季”通过老博会引流、政策补贴撬动、科技赋能升级、服务网络支撑、金融支持保障、康养旅居拓展等多维举措,成功激活了亿万老年人的消费潜力,推动银发经济规模突破7万亿元,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
从实践成效看,消费季不仅是“促消费”的短期活动,更构建了“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养老服务发展新格局——政策补贴让老年人“消费得起”,科技赋能让老年人“消费得好”,服务网络让老年人“消费得便”,金融支持让老年人“消费得稳”。随着区域均衡发展、数字化水平提高、国际合作深化,我国养老服务消费市场将持续迸发活力,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坚实支撑,让更多老年人共享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