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 关注我们
《福利中国》2025年第3期
老年康复工程:健康老龄化新 "抓手" ,银发经济新 "支点"
作者:张立新
当前,我国 60 岁以上人口已达 3.1 亿,其中约 80% 的老年人患有至少一种慢性病,40% 同时患有两种及以上慢性病,“长寿但不健康” 成为普遍现象。如何精准对接老年人群,培育可持续的银发经济产业,成为政府与市场的双重课题。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于 2021 年发起的 “老年康复工程”,以 “公益 + 养老 + 健康” 的创新模式,聚焦慢病早期筛查与康复干预,探索出一条 “公益搭台、专业支撑、市场参与” 多方协同的实践路径。截至 2025 年 6 月,该项目已覆盖全国 29 个省(区、市)的近 200 个地级市,全国近 800 家执行机构积极参与,累计开展活动超过 3000 场次,服务老年人 19.3 万余人,筛查 22.4 万人次。实践证明,老年康复工程不但是健康老龄化的得力抓手,也是撬动银发经济的一个新支点。
产业痛点:
慢病化趋势催生康复刚需
我国老年人平均带病生存期长达 8~10 年,心脑血管疾病、认知障碍、骨关节病等慢性病是致残主因。过去,养老产业的重心更多放在 “生活照料” 上,但随着慢性病高发,老年人最迫切的需求已从 “有人照顾” 转向 “如何恢复健康”,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的向往已经从 “养老” 到 “享老”,而健康管理成为核心诉求。
但事实上,与市场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当前 “9073” 格局面临服务断层,居家养老缺乏专业康复支持,而中小型养老机构医养结合能力不足,自建医疗设施成本高昂。面对这一痛点,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的老年康复工程项目 “公益 + 养老 + 健康” 模式,为银发经济创新发展注入了可持续的动力。
模式创新:
老年康复工程的 “1665” 体系
老年康复工程紧密围绕老年人的慢病管理刚需,以 “公益 + 养老 + 健康” 的创新思路,通过 “公益搭台、专业支撑、市场参与” 的三方协同机制,初步形成了 “1665” 服务体系,即依托 1 个 “老年康复工程” 智慧管理平台,推出 6 个慢性病筛查公益项目、6 个康复专项、5 个公益赋能项目,用可感可及的健康服务让老年人早筛查、早干预、早康复,享受有质量、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老年康复工程依托 1 个老年康复工程管理大平台,整合多源数据资源,实现筛查设备、医疗机构、老年人健康档案的互联互通。通过 AI 算法对筛查数据进行实时分析与智能决策,生成个性化健康报告,并联动社区医生、家属提供精准干预建议。平台具备动态学习能力,可根据不同地区老年人健康特征优化筛查模型,确保服务精准高效。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这是很多家庭的真实写照。老年康复工程从慢病早期筛查切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6 大公益筛查项目,涵盖心脑血管、认知障碍、老年性聋、眼底病变等老年人高发疾病,采用 “固定点 + 流动点” 相结合的公益筛查模式,深入社区、养老院甚至农村偏远地区,让健康隐患提早发现。
江苏常熟的罗阿姨是老年康复工程慢性病筛查的受益对象,她在筛查中发现 API 数值为 53,已高出该年龄端上限值 60%,随后医院检查确诊 “管壁见钙化斑块,管腔轻度狭窄。” 后通过及时用药调整和生活习惯指导,API 数值已恢复到正常范围。这种早期干预不仅避免了可能发生的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也大幅降低了后续医疗支出。
老年康复工程的 6 个康复专项,与 6 个慢性病筛查项目无缝衔接,联合优质行业头部企业,引入适宜技术和适宜产品,以 “场景搭建 + 模式输出 + 人才培养 + 持续赋能” 的模式,帮助养老服务机构搭建可持续的社区康复和床旁康复体系,满足老年人家门口的康复需求,同时也为企业培育老年康复市场。
科技赋能:
用 AI 守护银龄健康
老年康复工程的慢病筛查公益项目深度融合 AI 算法和物联网设备,用科技手段守护银龄健康。比较有特色的 AI 公益筛查项目包括动脉硬化 AI 筛查、眼底 AI 筛查和认知症 AI 筛查。
其中,聚焦老年人动脉硬化高发难题,通过检测动脉脉搏波速率和动脉压力容积指数,结合老年人基础健康数据,构建个性化动脉健康评估模型。只需 30 秒,即可完成血管弹性、斑块风险等多维度分析,精准识别动脉硬化早期病变迹象,较传统人工评估效率提升 80% 以上,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突发风险,为老年健康筑牢防线。
针对老年人易患眼底病变及慢病的情况,使用 AI 眼底照相机,通过全身唯一可直接观测血管和神经的组织 —— 眼底视网膜进行筛查,仅需 30 秒即可自动拍摄眼底视网膜图像。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对图像进行分析,能精准识别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青光眼等多种慢性疾病在眼底的早期病变迹象,准确率极高,为老年人的疾病早筛、早诊提供关键依据。
而针对老年人的认知障碍问题,运用融合计算机视觉的新一代眼动追踪技术,通过瞳孔 + 眼动双通道采集数据,再经 AI 平台智能分析,仅需 3 分钟,便能快速、准确地评估老年人的脑健康、认知功能及心理健康状况。
多方共赢:
公益力量撬动银发经济新支点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作为国家级公益平台,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构建了 “政府引导 + 公益搭台 + 社会参与” 的运作模式。通过建立规范的捐赠机制和透明的项目管理流程,老年康复工程吸引了包括上海兴动实业有限公司、沈阳美镐医疗、翔宇医疗等上百家企业参与捐赠。据统计,截至 2024 年底,项目累计接收物资设备及资金捐赠近 1 亿元,腾讯公益、阿里巴巴公益等互联网公开募集平台线上募集资金超过 500 万元。
老年康复工程不是简单的 “输血式” 帮扶,而是更注重培养养老服务机构的 “造血功能”。针对中小型养老机构普遍面临的医疗资源缺乏、康复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启动的老年康复工程 “智慧远程诊室” 项目,通过 “智慧诊疗 + 康复专享” 医疗结合模式,有效破解专业机构 “有养缺医” 的难题。据数据统计,全国参与老年康复工程的养老院,其服务满意度平均提升 23%,入住率提高 15% 以上,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不难看出,老年康复工程的公益模式为银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突破口。一方面,培育了老年人的健康意识,为市场化服务创造了需求;另一方面,通过降低养老机构的服务供给门槛,促进了康复服务的普及化。在江苏常熟探索的老年康复工程 “公益筛查 + 精准干预” 的 “防筛结合” 模式,在常熟市卫生健康委的支持下,全市 7 家医疗卫生机构与老年康复工程公益筛查项目紧密联动,由家庭医生对公益初筛的风险人群进行随访。该项目在 2024 年 7 月启动到当年 4 月底,在有效随访的 3021 名筛查对象中,累计有 1054 人通过付费选择了个性化家庭医生服务包,有效促进了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接受意愿和消费意识。
老年康复不是 “可选项”,而是健康老龄化背景下的 “必答题”。老年康复工程的实践表明,只有精准对接刚需,银发经济才能真正从 “概念” 走向 “产业”。未来,随着 AI、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早筛查、早干预、早康复” 将成为健康老龄化的核心路径,而康复产业也必将是银发经济中最具增长潜力的赛道。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老年康复工程的创新探索,为全国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样板 —— 以公益初心触发市场活力,以科技手段提升服务效能,以康复为支点激活银发经济全产业链,最终实现 “老有所护、老有所享” 的美好愿景!
(作者系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老年康复工程管理办公室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