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推送国内外养老服务政策资讯
来 源:张晓玉
数字康复工程学/康复辅助器具应用促进健康老龄化
数字康复工程学(DigitalRehabilitationEngineering)是数字时代一门结合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康复学和工程学的深度交叉新兴学科,以消除功能障碍、提升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参与为终极目标,通过工程化技术手段实现全生命周期(预防—评估—干预—适应)的功能重建与代偿,其对象是存在功能限制的个体或群体(如失能或弱能老年人、残疾人、伤病人)。
2017年2月,工信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建设智慧养老信息平台、配置智慧养老服务设施、丰富智慧养老服务形式、创新智慧养老产品供给,这意味着智慧养老产业开始起步。2020年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积极开发智能辅具、智能家居和健康监测、养老照护等智能化终端产品。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提出全周期保障人群健康,针对老年人健康提出强化保障、提升医疗康复护理水平、增加居家、社区、机构等医养结合服务的供给等规划措施,智慧养老成为养老主要方向,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在智慧养老领域,数字康复工程正利用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为有功能障碍的老年人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康养结合的、数字化的康复辅助器具解决方案,技术路径覆盖辅具的“评估—设计—制造—配置全链条”,并强调数字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5G、云计算、3D打印)的深度融合,促进老年家居辅具与家居环境智能互动,丰富“一键控制”“一声响应”的数字家庭生活应用,对健康老龄化起到积极的科技支撑作用。
我国智慧养老标准体系建设的推进
目前,我国智慧健康养老标准体系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期,其发展路径和未来趋势与国家老龄化进程、数字技术转型及政策推动紧密相连。国家政策、行业实践和技术标准正在逐步融合。我国智慧养老标准体系建设已从“政策引导”转向“标准落地”阶段。
国家战略支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等要求推进智慧健康养老标准体系建设。
部委协同推进。工信部、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将“完善智慧健康养老标准体系”作为重点任务,提出制定统一数据接口、服务规范等标准。
地方试点探索。北京、上海、杭州各地政府推出地方性智慧养老标准,例如《北京市智慧养老服务技术规范》《上海市智慧养老应用场景导则》和《杭州智慧养老数据共享规范》。
标准框架。基础通用标准:已发布术语、参考模型、信息模型等。国家标准《品牌价值评价养老服务业》《老年人、残疾人康复服务信息规范》(2025版)、《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规范》《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分类》等国家标准已经发布;《康复辅助器具数据库》《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规范》等民政部行业标准正在制定中。
细分领域。针对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场景,逐步制定康复辅助器具装备互联互通、数据安全、智慧健康养老社区/企业/产品/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等标准。
技术支撑。设备接口、数据格式、通信协议、平台架构等(如智能健康设备与平台的互联互通标准)。
硬件设备。智能可穿戴设备(如跌倒监测手环)、环境传感器(温湿度/燃气监测)健康监测设备、养老监护设备、智能家居改造、远程康复服务、健康管理平台等的功能、性能、服务规范。
软件平台。养老服务云平台、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服务云平台。试点示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工作,遴选优秀企业、街道(乡镇)和基地,在实践中验证和完善标准。
智慧健康养老标准数字化标准体系建设发展趋势
我国智慧健康养老数字标准体系建设正处于从“搭框架”向“深细化、强应用”转变的关键阶段。未来发展趋势将紧紧围绕体系化协同、技术驱动创新、场景化落地、数据互联安全核心方向展开。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在国家战略引领下,以数字康复工程为技术支撑,标准体系将日趋完善,成为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规模化、规范化、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石,最终服务于亿万老年人的福祉。持续加强顶层设计、深化跨领域协同、推动标准宣贯落地、强化安全与建立动态更新机制,是确保智慧健康养老数字标准体系发挥最大效能的关键。
标准体系框架。2025年3月31日国家标准委《标准数字化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的发布,标志着数字化标准化进程加速:国家将推动建立覆盖“硬件—软件—服务—安全”的数字化全链条标准体系,建立起涵盖基础通用、技术支撑、产品服务、安全保障、应用评价等多个维度的标准体系框架。
跨领域协同。加强康复、康复辅助器具、养老、信息技术、住建、社保、保险等领域标准的协同研制与融合。
技术驱动创新。
AI与大模型:基于自然语言交互的养老助手(如语音控制智能家居)将形成交互标准。
数字孪生:虚拟养老院建模技术标准,支持远程照护决策。
区块链应用:建立养老服务质量溯源与信用评价标准。
人机交互规范:制定老年人专属UI/UX设计标准(如字体大小、语音反馈延迟时间)。
场景化与个性化。
聚焦核心场景:标准研制将更深入地围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核心应用场景,以及慢病管理、失能失智照护、辅具配置、应急救助、精神慰藉等具体需求展开,增强标准的实用性和指导性。
支持个性化服务:标准将鼓励和支持基于数据和算法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和养老服务定制、辅具配置服务,推动服务从“标准化”向“标准化+个性化”转变。
针对老年人数字鸿沟:制定和推广智能终端、应用软件的信息无障碍设计规范(如大字体、语音交互、简化操作),确保技术易用性。
数据互联安全。
打破信息孤岛:数据接口、格式、语义的标准化将成为重中之重,实现跨设备、跨平台、跨机构、跨地域的健康养老数据的安全、有效、合规共享与互联互通。
安全与隐私并重:在强调互联互通的同时,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标准将更加严格和细化,建立全生命周期的数据安全治理标准体系,确保用户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