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推送国内外养老服务政策资讯
中福协陪诊专委会主任委员周黎俐(右2)与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主持工作)顾芬(右1)、门急诊办公室副主任张艳(左2)、门急诊科科护士长殷晓菁(左1)合影
8月21日,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门诊大厅内,一抹亮丽的“启明星红”格外引人注目——白底红字标识的服务台、身着统一马甲的专业陪诊师,以及公益行动主题宣传展架成为视觉焦点。由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陪诊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中福协陪诊专委会”)发起的“启明星助医陪诊银发公益行动”,在此完成全国首站落地,标志着我国老年陪诊服务朝着标准化、公益化方向迈出了关键一步。
精准破局:直击老年就医三大痛点
中福协陪诊专委会“启明星助医陪诊银发公益行动”开展中
据中福协与蓝豚医陪联合发布的《陪诊服务发展研究报告(2025)》调研显示,我国老年群体医院就医时普遍面临三大难题:信息获取滞后(82.66%老年人认为医院就医流程复杂),智能设备操作困难、医患沟通不畅(78.64%老年人与医生沟通有障碍),行动能力受限(64.40%老年人受身体条件限制,行动不便)。
“启明星助医陪诊银发公益行动”聚焦老年群体医院就医痛点,采用“服务台驻点+流动岗巡回”双模式服务机制,在华东医院门诊大厅部署专业陪诊师,重点为70周岁以上、行动不便、无家属陪同的老年患者,提供协助挂号取号、引导至对应科室,协助完成检查、治疗及提供情绪安抚等全流程陪诊服务,让老年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感受到温暖与安心。
中福协陪诊专委会“启明星助医陪诊银发公益行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启动会
“陪诊服务有效缓解了医院导诊咨询的压力,也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在医患沟通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护理部副主任顾芬如是说。
标准服务:打造可复制的公益样本
中福协陪诊专委会主任委员周黎俐(右2)与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主持工作)顾芬(右1)、门急诊办公室副主任张艳(左2)、门急诊科科护士长殷晓菁(左1)合影
区别于传统个体化陪诊模式,本次公益陪诊严格遵循中福协与蓝豚医陪联合发布的《老年陪诊服务规范》团体标准,在服务人员资质、服务流程、服务规范等方面建立全流程标准化体系,确保服务专业、高效、可复制。
中福协陪诊专委会主任委员周黎俐表示:“我们通过标准化服务流程设计,将专业陪诊师定位为‘就医导航员+情感陪伴者+医患翻译官’的三重角色,既提升服务专业性,又注重人文关怀。”她强调,此次公益行动不仅关注短期服务效果,更致力于探索可持续的公益模式,通过标准化、可复制的服务经验,为后续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提供示范样本,助力老年陪诊服务可持续发展。
科技加持:打造智能化服务生态
中福协陪诊专委会主任委员周黎俐向大家介绍智能陪诊机的使用
智能陪诊机
为突破传统服务模式的效率瓶颈,本次公益陪诊特别引入“智能陪诊机”这一创新设备,该设备支持一键呼叫、实时定位、远程响应等多种功能,老年人只需简单操作即可迅速与陪诊师取得联系;同时,陪诊师可通过后台系统实时掌握老年人的位置信息,确保服务及时到位。相较于传统1对1陪诊模式的高人力成本,智能化设备的运用使得“1名陪诊师同时高效服务3-4位老人”成为可能,极大地提升了服务效能,真正实现科技温度与人文关怀的有机融合。
多方聚力:构建老龄友好型医疗共同体
中福协陪诊专委会“启明星助医陪诊银发公益行动”主题宣传展架
本次公益行动采取“协会主导+医院支持+社会参与”的运作模式,中福协陪诊专委会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负责项目的发起策划与服务督导;华东医院积极响应,开放优质服务场地,为项目落地提供坚实的硬件支撑;蓝豚医陪凭借专业优势,组建并输送高素质的专业陪诊师团队,保障服务专业性与可靠性。这种“公益+专业”的组合既保证服务质量,又形成可持续的运营闭环。
随着“启明星”助医陪诊银发公益行动首站圆满落地,这一融合标准化、智能化、生态化的创新实践,正以温暖而坚定的步伐,为“银发族”铺就一条充满人文关怀的就医之路。依据既定规划,“启明星”行动将于2025年内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五大城市全面展开,让更多老年群体享受到便捷、贴心的就医陪诊服务,为构建“老有所医”的和谐社会注入专业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