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推送国内外养老服务政策资讯
来 源:陕西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冯朝勇
陕西,这片承载着中华文明根脉、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土地,亦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支点。在人口老龄化的时代浪潮中,我们秉持“事业强基、产业赋能、融合发展”的核心理念,全力推动养老事业与产业深度协同,致力于将“银发经济”培育成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
接下来,我将从筑基赋能、问题剖析、未来愿景三个维度分享陕西的探索与思考。
筑基赋能:六方面着力抓好构建银发经济协同发展体系
体制机制优化:筑牢协同发展架构
截至2024年年底,陕西60岁以上人口887万,占22.4%;65岁以上人口620万,占15.7%。基于陕西省情,我们将老龄工作纳入重大民生工程,全省10个设区市完成老龄工作机构调整,省级老龄委成员单位扩展至45个,建立“定期会商、专项督办、考核评估”机制,将老龄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同时,出台《陕西省“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等20余项政策,从顶层设计层面为事业发展强基固本,构建起“政策保障—执行落实—考核评估”的闭环管理体系。
服务供给提质:夯实养老事业底盘
聚焦“老有所养”,陕西着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养老协同网络。截至2024年年底,建成城市日间照料中心2782家、农村幸福院12454家,以助餐服务为突破口,建设老年助餐点3580个,农村幸福院助餐能力覆盖率提升至24.7%。在兜底保障方面,每年发放老年人生活补贴超29亿元,完成1.6万户特困家庭适老化改造,新增护理型床位4000张,创新“互助养老公益岗”模式,组织3.2万名低龄老人为高龄空巢老人提供日常照料。
产业破题起势:激活银发经济动能
立足“关中人文、陕南生态、陕北红色”资源禀赋,推动养老产业差异化发展。连续两年举办西安国际养老产业博览会,启动“养老产业发展千亿行动”,13家金融机构授信授保1165亿元,2024年推出10条“旅居养老精品线路”,接待老年游客和带动消费双提升。西安“丝路银发经济产业园”、宝鸡康复辅具产业园等项目落地,引入新加坡鹏瑞利等企业,形成“医养结合+文旅融合+智慧服务”集群,9446家居家养老设施接入省级智慧平台,智慧养老覆盖率达84.1%,推动养老服务向智能化、精准化转型。
全域老年友好:营造敬老爱老环境
创建109个国家级老年友好型社区,铜川柿树沟社区、商洛金米村经验入选全国案例,形成可复制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完成2468个老旧小区无障碍改造,加装电梯1356部,80%金融网点开设老年人绿色通道,修订《陕西省老年人权益保障办法》,2024年提供法律援助2732件。举办“秦系银龄”文化艺术节,组织老年书画展、非遗记忆传承活动近千场次,参与老年人达到46.3万人。
强化政策引领:营造良好产业生态
聚焦智慧健康养老、银发经济集群、养老金融创新、旅居康养融合四大方向,出台《关于推进旅居养老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关于培育遴选陕西省养老产业品牌企业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同时,发布《陕西银发经济产业指导目录》,收录135个优质产品,其中16个项目入选国家智慧健康养老推广目录,加速了智能养老技术的成果转化。
优化养老金融服务,破解产业资金难题
组织召开陕西省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和金融保险机构支持养老产业千亿行动座谈会,围绕如何实现养老产业千亿规模目标,从金融产品创新、服务优化、风险防控等方面,细化落实支持我省养老产业千亿行动的具体措施。
问题剖析:陕西养老事业、产业融合发展存在五个方面问题
(一)政策协同效应有待增强。旅居养老产业涉及文旅、民政、土地等多个部门,在资源整合、审批流程上尚未形成高效协同机制,导致部分项目落地周期较长。
(二)产业发展动能仍需强化。目前龙头企业数量有限,产业链条较短,旅居养老产品同质化严重,导致产品供给与需求不匹配。
(三)专业人才短缺问题突出。养老护理员数量不足、专业化水平低,高端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引入效果不够好。
(四)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显著。农村幸福院日均服务时长不足4小时,医疗保障覆盖率不足15%,适老化改造资金中城市占比78%,农村仅有22%。
(五)金融支持效能尚未充分释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适用率仅为35%,中小微企业因抵押物不足获贷率低于40%,老年金融产品单一,收益率普遍低于3%。
未来愿景:四大工程引领高质量发展
(一)从"补缺型"到"发展型":构建多层次服务体系
一是实施“养老服务提质工程”
城市服务精细化:建设100个街道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整合日间照料、康复护理、文化娱乐等功能,配套500个社区嵌入式服务站点,引入“时间银行”“智慧派单”等模式,通过省级智慧养老平台(现有9446家居家设施接入,覆盖率达84.1%)实现需求与服务精准匹配,打造“一键呼叫、全程监管”的智慧服务生态。
农村服务本土化:推广“互助幸福院+助餐点+健康驿站”模式,针对农村留守老人,扩大“互助养老公益岗”规模,培育低龄老人服务队伍,配套“银龄通”智能设备,解决“空巢不空心”问题。
专业照护专业化:规划建设50家认知障碍照护专业机构、30家失能失智老人康复中心。建立全省统一的老年人能力评估制度,根据“自理、半失能、失能”三级标准提供定制化服务,推动政府购买服务从“普惠兜底”向“精准滴灌”升级。
二是强化兜底保障与多元供给衔接
将适老化改造扩展至5万户城乡低保家庭,试点“基础改造+智能监测+每周探访”组合服务包。
在西安汉中试点“喘息服务”,每年为家庭照护者提供15天免费机构托养,打造养老综合体示范项目20个,嵌入老年大学、中医医疗等模块,覆盖超过100万人次。
(二)从"分散型"到"集群型":打造银发经济增长极
一是培育“一核三带多园”产业集群。
打造关中核心区:依托西安“丝路银发经济产业园”,重点发展智慧养老、老年健康食品、抗衰产品、康复辅具、旅居康养、养老金融等,开发“养老理财”“长期护理保险”等产品,打造“研发—生产—服务”全链条。
打造陕南生态带:建设10个旅居养老示范县(如商洛金米村、汉中留坝),整合秦岭生态、温泉资源,推出“森林康养”“中医药膳”等特色产品,2026年前形成5条跨区域旅居线路。
打造陕北红色带:结合延安革命旧址、榆林黄土文化,开发“红色研学+康养”项目,建设“银龄党建基地”,打造“红色文化体验+慢性病康复”特色品牌。
二是实施“千亿产业行动”,强化要素集群。
未来三年建设10个省级银发经济产业园,重点扶持智慧养老设备、康复辅具、旅居养老服务等领域,形成“企业集聚、技术集成、服务集中”的产业生态。
打造“秦岭康养”“红色旅居”“丝路银发”三大省级品牌,推进《陕西银发经济产业目录》收录的135个优质养老产品规模化生产,2028年品牌价值突破500亿元。
依托西安国际港务区,开通“中欧班列银发专线”,重点出口中医药产品(如铜川中药养生包)、康复器械(宝鸡智能假肢),目标是年贸易额突破10亿元;与四川、广西等11个西部省份共建“西部银发经济联盟”,实现旅居线路互通、标准互认、资源共享。
(三)从"政府主责"到"多元共治":完善协同机制
一是厘清“四方责任”
政府方面:制定《陕西省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明确特困老人兜底保障、适老化改造等18项政府主责事项,将老龄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围,确保财政投入年均增长8%以上。
市场方面:培育50家连锁化养老企业,社会资本投资占比提升到60%,家庭方面推行照护积分制;社会方面推广银龄志愿者至60万人以上。
二是强化支撑保障
在西安、咸阳、汉中建设三个国家级培训基地,年培养专业人才5000人以上,试点养老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智慧养老与旅居康养项目,制定认知障碍、照护机构建设标准等10项地方规范,推动与国际对接认证。
(四)城乡融合工程:破解二元结构新路径
一是实施“农村养老补短板行动”
三年投入改造1000个农村互助幸福院,配备健康监测设备、应急呼叫系统,在秦岭腹地试点无人机、物联网,解决200个偏远村的药品配送难题。建立城乡养老保障衔接机制,推动30万农村老人享受城市短期托养服务。
二是推动“城乡资源双向流动”
鼓励城市连锁机构下沉开发窑洞、民俗、康养、茶园等多元乡村旅居产品,实施人才互换计划,选派城市管理人员驻村指导,组织农村低保老人进城从事种植培植服务。
三是完善城乡衔接政策体系
试点农村留守老人城市短期托养向乡村长期照料模式转化,重点培育县域养老产业集群区,引导医疗器材、康复辅具等生产企业向县域工业园集中,形成“中心城市研发+县域生产+乡村服务”的城乡协同产业链。
陕西正以系统性思维破解老龄化时代的结构性难题。我们深知,养老事业产业发展需要汇聚各方智慧与力量,期待与国内外同仁在技术创新、城乡协同、数据安全等领域开展更深层次合作,共同书写“老有颐养”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