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推送国内外养老服务政策资讯
来 源: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李 斌
自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养老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速,养老服务人才成为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瓶颈。为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联合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设置健康照护师、老年人能力评估师、长期照护师、医疗护理员等职业(工种),将养老护理员、家政服务员、健康照护师等职业(工种)纳入职业技能培训需求指导目录,定期举办国家、省、市、县级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实施康养职业技能培训计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推动将老年医学科和医养结合机构医护人员纳入中央财政卫生健康紧缺人才培训项目,实施
医养结合人才能力提升培训项目,以养老护理员为重点,完善养老服务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开展健康照护技能人才评价。教育部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中设置医养照护与管理等15个专业,年招生规模超过2万人,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护理学等10个相关专业,目前开设养老相关本科专业的院校已达300余所。
尽管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但“养老服务人才短缺是全行业、全领域的,既缺乏养老服务技能人才,也缺乏养老服务专业技术人才,更缺乏养老服务经营管理人才。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长周期的系统工程,必须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必须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吴玉韶:《〈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的六大亮点》,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官微)。2023年,民政部等12部门颁布的《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都对高素质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提出规划要求。
如何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养老服务人才,笔者认为应“双管”齐下,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提高养老服务人才培养适应性
1. 适应行业(产业)发展需要。 一是职业教育应适应失能失智老人照护刚需。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占全体老年人的11.6%,老年人患病率是总人口平均水平的4倍,带病生存时间达8年多。据测算,到2035年,我国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600万,到2050年达到5800万左右。”为此,职业教育要着力丰富居家社区照护内容,围绕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护需求,开展医养结合、康养结合知识教学,提升学生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助急等服务技能,提高家庭养老床位、适老化改造、老年助餐、家庭照顾者照护技能,培养“喘息服务”、探访关爱、互联网+护理服务等新型服务能力,加强对老年人失智预防和干预技能。二是职业教育要适应银发经济产业链不断延伸的特点。《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提出: “银发经济是向老年人提供产品或服务,以及为老龄阶段做准备等一系列经济活动的总和,涉及面广、产业链长、业态多元、潜力巨大。”职业教育要适应这一特点,建设专业群,拓展专业集群,应对强化老年用品创新、打造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大力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抗衰老产业、丰富发展养老金融产品、拓展旅游服务业态、推进适老化改造等高品质、多元化养老需求。
2. 适应企业(机构)发展需求。 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达40.4万个、床位823万张。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提升至58.9%,养老机构收住的老年人中67%为失能老年人。新时期人民群众对养老服务提出更高要求,服务内容从简单的生活照料向专业护理,以及向提供可简化家务的设备、室内适老化改造、智慧康养等高质量服务转变;服务时间上从临时性、短期服务向长期的家庭生命周期管理转变。市场期望养老服务项目“菜单”能更丰富、更精准,按照家庭结构、人群特点、服务内容、工作流程等进一步细分,做到“高端有市场、中端有保障、低端有福利”,让不同家庭各取所需。职业教育要积极适应企业(机构)对养老服务人才总量、结构、类型、品质等各方面需求。
二、增强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吸引力
1. 高质量培养。 一是构建现代养老职业教育体系。 职业院校要积极落实《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相关文件要求, “大力发展养老服务职业教育,结合行业发展需求,支持职业院校开设养老护理、养老服务与管理、康复、老年营养、老年社会工作、老年用品研发制造等相关专业,特别是要侧重失能失智照护等急需紧缺领域,完善学科体系,优化专业布局,扩大招生规模。”“整合优质高职资源,稳步发展养老服务职业本科教育。加强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层次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加大对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相关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为养老服务行业培养输送更多高层次人才。”早日系统构建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的养老职教人才学历结构。 二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养老人才。 职业院校、普通高校与养老服务机构互设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培训基地,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提高“订单式”培养质量。鼓励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参与举办养老服务类职业院校。积极发挥中国社会福利和养老服务协会及其人才队伍建设专委会职能,建强全国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平台,培养知识、能力和素养俱佳的养老服务人才。三是改进教学内容与教材。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按照养老服务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开发系统化、模块化的实训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及时更新教学标准,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及时纳入教学内容。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先进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行业、企业、机构和学校共同研发专业教材。
2. 高质量就业。 养老服务人员职业认同感较差,工资待遇偏低,人员年流失率达30%以上。在职业教育上表现为养老专业招生招不满、就业多离职。高质量培养与高质量就业相辅相成,成为增强养老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关键。要尽快“形成由学徒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构成的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岗位)序列,培养更多高级别职业技能等级的养老服务技能人才。”(《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形成养老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探索养老服务专业职称系列。要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薪酬保障水平,以体现技术技能要求高和行业艰苦应有的劳动价值,进一步加大褒扬激励力度,形成激励措施的组合拳,培养堪当高品质民生大任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